欢迎加入中华民国岛屿爱乡协会一起为我们的环境努力
最新消息

爱岛

金门环境的省思 小蜜蜂
  金门,一个土地贫瘠的弹丸小岛,原本土地苍翠,林木茂盛;因地理位置扼要,自古以来屡逢兵灾,亦多遭自然环境之变迁。自古辟建盐场,采传统烧木煮盐的方式,明末清初郑氏伐尽林木建造大型战舰,以致岛上童山一片,在无森林覆盖之下,东北季风长驱直入,冬天寒冷刺骨。岛民苦於风沙为害,也影响到岛内的耕作。 

     这是一段金门人耳熟能详的历史,因此战地政务时期部队积极造林,由於土壤贫瘠,雨水不足,选择了防风林最常见的树种木麻黄。当时国军造林并无专业可言,采用木麻黄却是正确的选择,因为木麻黄耐贫瘠、耐旱又生长快速,并适应全日照的环境。为了造林成功,军方分配每位官兵一定的树苗栽植及抚育,并祭出军纪要求苗木必须存活。於是短短三十年,全岛建造出连绵不绝的木麻黄树海。此外,国军也选用了黄槿、桉树类、相思树、樟树等常见造林木。此外,由於金门缺乏水量丰沛的河川,为了留住有限的雨水,岛上军民挖掘了许多池塘、人工湖以及水库,加上天然的河流池塘,与木麻黄树林共同营造出金门美丽的景观与丰富的生态。继「海上仙洲」之后,「海上公园」又成了金门的美名。 

      数十年来军民合力营造出大片的树林与湿地,为的是改善岛上的生活环境,也创造出引人入胜的美景。许多第一次到金门的人,都为覆盖各道路的绿色隧道所吸引,树林过滤了尘土与烈阳,并吸收了二氧化碳,让空气更为清新,在树林席地而坐,凉风吹拂,让人感觉舒适清爽,因此许多人都认为金门「环境很不错」,树林搭配湿地,形成「湖光山色」的景致,立体多样的环境也提供了许多鸟类的栖息,创造了发展观光的「附加价值」。 

      但是这样的好环境,在解除战地政务后迅速被破坏;当政府宣布金马地区解严后,基於观光客对战地神秘面纱的好奇,地方认为观光是一大商机,此外,开放后驻军逐年减少,居民在失去收入来源后,为了争取观光的财源,也一窝蜂地投资观光,却未重视原有的特色就是本地的观光资源,而学习台湾的建设模式,急速拓宽马路,增建现代化旅馆;建设这些硬体设施,就需要更多的土地,於是首当其冲的,就是多年努力营造的木麻黄林,其次就是池塘遭到填平。才没几年的功夫,金门景观急遽改变,观光事业却如昙花一现,一蹶不振。 

      当时最可惜的地方是当局及民众并未冷静下来思索,为何观光会难以营造起来,却归咎於观光的硬体不足。环境是观光的根本,要发展观光,首先就是要维护好环境,尤其是具有「地方特色」的环境,这在台湾的社会中,尤为可贵,因为台湾数十年来高度开发的结果,使得台湾城乡严重都会化,加上建设「均一性」,因此许多地方都丧失了特有的文化与景观,这使得想寻找一块未经人工雕琢且保持自然的游憩景点更为不易。然因为工作的繁忙与压力,民众对於游憩的需求十分殷切,於是只要有这样的处女地被发掘,就会引起人们蜂拥而至。像九份初期虽然是由电影「悲情城市」所透露出来的小镇,但它纯朴无华,因而吸引了大量人潮。只是台湾开发度过高,由於地形复杂,许多保存非常自然的地方都在崇山峻岭,例如有大地眼睛之称的嘉明湖、神秘色彩的双鬼湖:::,由於交通的因素,不是每位民众都有缘一亲芳泽。金门最幸运的地方是除了到达这里需要搭飞机之外,许多的美景与特色就近在咫尺,它让观光客不必耗费太多体力就能到处游赏,也让当地居住环境甚为优质。但是,即使有许多人看到这个隐忧而提出建言,当局仍漠视而一意孤行,建设更为变本加厉,观光的本钱却在急速的流失。台湾很多观光景点都以人为的方式营造特色,那是因为这些地方特色被破坏或缺乏特色。这种「做出来」的特色通常都不能持久,因为别的地方也做的出来,唯有发挥本质的特色,观光才能永续经营。 

      金门自然环境损失最大的地方是森林的砍伐,不但民众伐木取得空地,连县内负责林业的林务所也在砍树,且砍伐的对象还是金门森林建造的功臣木麻黄。一般常听到的说法是,木麻黄仅有三十年至五十年的树龄,过了这个年龄,木麻黄林就会开始老化衰退,其实这并非绝对。因为木麻黄是一种阳性树种,它的成长及幼苗萌发都需要相当明亮的环境,一旦发生遮荫,它与其他种植物的竞争就会处於劣势,但是竞争若不激烈,它还是会继续存活;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寿命并非仅有三十年,会有三十年即衰退的说法是在於造林方面出了问题,因为木麻黄在台湾大多运用於海岸地区防风林;虽然木麻黄耐贫瘠干旱,却不表示它耐盐水,真正耐盐的树种是黄槿、水黄皮、海桐等海岸林构成树种。木麻黄深根的特性使得它在成林后,因为接触到盐分开始衰退,因此现在台湾海岸林的营造不再单纯用木麻黄了。另外,木麻黄是阳性树,种植的方式因它的保安功能而建造成大片纯林,当它成林后便形成连续遮蔽的环境,这对木麻黄来说,光线便嫌不足,但是若无其他植物竞争或人为砍伐,木麻黄还是可以继续生长,对任何生物来说,单一环境因素的缺乏,生物的生存可以由其他环境因子补足,并不会对生长造成危害,即便是发生竞争,若未加入其他干扰(例如人为的锄草与引火),还是会由其他稳定阴性的树种取代成为另一种森林。 

      但是金门的木麻黄生长的情况不是全然遮蔽,许多学者的研究,木麻黄并非有「三十年一到就会衰退」的理论,甚至有研究报告指出,青屿一带的木麻黄林仍有天然下种更新的情形。林务所所持砍伐木麻黄的理由是木麻黄已经中空腐朽,算是老化了,随时有倾倒压伤民众的危险。民国八十八年丹恩台风过境后,木麻黄的「老化罪名」更被确立,虽然台风吹倒了许多树,但接著无情的刀斧加身也让幸存的木麻黄倒地不起,这段浩劫当时引起许多争议。今年(九十三年)中兴大学森林系吕金诚教授返金演说,直指金门林业的缺失,也提到了木麻黄根本没有老化的问题。不久,林务所的员工在金门日报上为文替政策辩护,虽然承认造林不易,却仍重提木麻黄的老化问题,民众在无其他专业人士解释之下也只能相信政府的说法;对於这点,真的要为木麻黄洗刷冤屈;试问为何树干发生中空就等於老化?任何木本植物到了一定年龄,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树心中空,因为那个部分都是死亡的细胞;而且一株树木代表的也不单是树木的生态而已,它还提供了栖地,因此树上有鸟类、昆虫及真菌是必然的,当然心材髓心的部分也会遭到啃食,何况老化的树怎么会年年开花结果? 

      丹恩台风过境后,由於倒木非常多,陆上交通中断七天。木麻黄因此遭到大量砍伐,理由是它们已经「老化」,为防范於未来再度被吹倒,就必须砍除;丹恩台风是天灾,但引发绿色隧道消失的灾难却是专业不足的「人祸」;台湾常有因台风过境致倒木中断山区交通,民众被困山上的事情,但是政府也仅止於清除路上倒木,因为树木是稳定山坡地的根本,没有人会将它清除;自然界生物生长本有优劣之分,遭台风吹折的多是生长不好的个体。早期因为金门人口外流,缺乏专业人才施政无可厚非,但承认政策错误并无不当,贻笑大方事小,误导民众事大,将来真相大白的时候,民众是否还能原谅当时的决策疏失? 

      目前金门各主要道路都栽植小叶榄仁,无疑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树种。并非造林就是保护环境,错误的造林更对环境有害。金门是个苦於风沙的地方,因此造林会以防风定沙为考量。小叶榄仁树形优美,因此它被广泛运用於庭园美化,但它并不适合用在保安用途,因为它的树形不够高壮,平展的枝条不够广阔,无法形成浓密的遮荫;更糟糕的是,冬季寒风紧吹的时候,它的叶子也凋落精光,不能形成绿色隧道,更无法阻挡风沙。此外,道路两旁也种植了许多艳丽的草花,草花生命周期短,维护费工,在每次冬季过后,又需重新种植,这又是一笔经费的消耗。政府应该想想,金门的环境是个公园绿地或是庭园院落?还是一个有酷暑寒冬的自然环境呢? 

      饮用水一直是金门的民生大问题,森林对於地下水源的涵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因为森林的覆盖阻挡了烈日,地表的蒸发量就会减少,雨水与露水渗入成为地下水的量就会较多,此外树木也具备拦截雨水、雾气等水分的功能,使得水分沿著树干缓缓流到土壤中。所以大片的树林对於金门环境维护与饮水来源是不可或缺的。水源的涵养除了靠森林之外,就是湿地了,因此湿地的维护对金门来说很重要,但是开发十余年来,金门湿地的命运与木麻黄同样悲惨,不断遭填平的湿地使得水源减少。其他的水池河流也一一遭到水泥与石块固封,固封阻挡水源下渗与旁渗,更断绝了许多水生生物的生存权,例如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欧亚水獭,以及金门四种需要靠土堤筑洞营巢、羽色艳丽的翡翠科水鸟。虽然表面上看来人类之外的生物生存权微不足道,但一个健康的水生生态系是具有自净作用的。专家的调查已经指出了,金门的水质优氧化严重,品质已经拉起了警报。何况,维护水域生态的自然化,也保存了和森林一样的附加价值;许多观光客对金门慕名而来,不外欣赏聚落、徜徉於连绵不绝的绿色隧道、探访战地遗迹、观赏异於台湾的野鸟,以及发现水獭排遗的惊喜。 

      金门环境的另一个隐忧是光害,居住岛上多年的民众可能发现,原本夏季飞舞的萤火虫消失了。这是湿地遭到破坏及广设路灯的双重结果;萤火虫的幼虫是生活在水中,成虫则产卵在土堤上的植物,池塘的消失与固封破坏了这样的环境。但扼杀萤火虫生机的,却是愈来愈多的路灯。萤火虫发光为的是同类间的沟通与求偶,但是它的光线与路灯比起来实在太微弱了,导致萤火虫无法找到同类交配。萤火虫的生存似乎与民生没有关连,但台湾只要有地方复育成功萤火虫就当个宝似的,也是一项观光资源。光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影响到观星,金门漂亮干净的星空让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银河,这是生长在台湾的民众体验不到的。路灯对於夜间照明很重要,但是有些地方是偏僻的农路,夜间几无人迹,设路灯只是浪费能源而已。 

      实施小三通是对金门未来前途的最大赌注,更是金门生态浩劫的代表作。在观光没落之后,为了挽回低迷的经济,县政府投注相当大的心力在小三通,通航的码头选择在西半边的水头,然而水头是珍贵活化石「鲎」的重要栖息地,「斯人无罪,怀璧其罪」,显然的,这些在泥泞中爬行的古老生物挡了金门的财路。但为了塑造经济与保育并重的形象,金门县政府举办了为小鲎搬家的活动,事先在古宁头划了保护区,然后集合中小学学生共襄盛举,将水头的幼鲎搬往古宁头野放,活动似乎极具感性与知性。然而看在保育人士的眼里,这是多么自欺欺人的讽刺。古宁头与水头距离多远?如果那里适合水头鲎的栖息,何须人工搬运?但事实证明小三通对金门的经济毫无帮助,大部份的客源都是台商或大陆配偶,小三通通到现在,可说是一项服务台商的政策,方便金门籍居民来回大陆却只是个附带利益,今年政府宣布,小三通扩大实施,可经此通行的台商扩及到大陆所有省份,於是狭小的水头临时通关中心开始车水马龙。由於分秒必争,台商下了码头便直接由旅行业者或航空公司的包车接到机场,这个政策让航空公司与接驳的旅行业者财源滚滚,事实上,小三通只是节省了台商绕道港澳的旅费,台商根本不可能留在金门消费,因为大陆才是他们的商机,因此金门当地的民众难以从小三通获利,相对的,还得忍受外地人进出时的交通壅塞,加上机票都被台商及旅行团瓜分了,反而是金门乡亲订机票时一位难求。小三通是国家的大政策之一,跟金门的内政关系不大,而且需要在直航都没有实施时才有如此盛况,因为台商们更希望直航,谁能保证直航永远不实施呢? 

      但是这么大的经济赌注,金门县政府却当成重大政绩而沾沾自喜,它未给金门民众带来利益,却牺牲了世界上日益稀少,却具有观光效益的生物―鲎的栖息地,虽然水试所积极养殖鲎,但是水族箱与野外的鲎观光价值是不同的,试想台湾任何一个大型水族馆也展出了鲎,并运用了繁殖技术,那金门鲎与台湾鲎都是一样的,金门却丧失了观光上的交通优势。政府若认为,金门如果能够藉由小三通的货物中转,甚至设厂投资来繁荣金门,其实是相当危险的,因为金门腹地不大,何况即使做起来了,却是大幅度牺牲金门的环境与各项特色,金门将无优势可以走回头路,且直航的实施将会使一切化为乌有。当局若是继续牺牲金门的环境来换取金门的繁荣,只怕是「人见利而不见害,鱼见食而不见钩」的可悲心态。 

      设立金门国家公园原本是良善的,虽然计画范围内的土地提供了栖地的保护,但是大部分的土地仍属县政府管辖,这十多年来,县政府的环境政策一直与国家公园大相迳庭,不但对於生态的维护没有帮助,对国家公园也是个危机。因为国家公园范围外的土地仍一直遭受人为的干扰,近几年来还有个跟国家公园设立宗旨相违的小三通政策,金门是个地理环境平均的小海岛,海岛生态系是脆弱而敏感的,即使国家公园内的生态受到维护,但其他地方完全破坏,范围内的栖地就有破碎化的危机,破碎化的栖地有严重的边缘效应,这样的栖地根本没有生态保育的功能。金门的环境若是走到这样的地步,国家公园的处境可想而知。经济的发展可以有不同方式,大兴土木未必是繁荣的表徵。台湾在经过了数十年工业化之后,已有许多的乡镇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。发展地方特色的观光更可以为当地带来繁荣。阿里山邹族原住民居住的山美村,起初居民为了维护达娜伊谷溪的渔业资源,自动自发组成河川巡逻队发起了封溪保育行动,防范电鱼、毒鱼的情形发生,经过数年的努力,达娜伊谷溪恢复清澈,鱼群清晰可见,一九九二年山美村获得农委会「自然生态保育楷模奖」。紧接而来的,是慕保育鱼(ㄍㄨ ㄩ)之名而来的观光客,消费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,於是山美村成立社区发展协会,收取游客清洁费,并协助村公所统筹运用观光的收入,山美村民从观光收益中获得生育补助,且生育愈多补助愈多,因而延续了邹族的命脉;另一个靠保育而繁荣经济的地方则是云林湖本村,村民保育八色鸟的事件登上了新闻头条,经过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的经营,湖本村也成了生态旅游的据点之一。 

      与国内其他乡镇相较,金门有它不易克服的短处,那就是交通只有飞机与船可以利用,这两样交通工具的费用又比陆上交通工具昂贵,因此要吸引民众前来旅游,一定要极具地方特色,也就是这个地方真的跟其他地区「不一样」。金门原本是有这项优势的,华盛顿公约列名附录一的水獭、登上世界赏鸟据点网站的栗喉蜂虎,世界已开发地区海岸难以见到的鲎,以及湿地、森林、野鸟、萤火虫、星空等等丰富的自然生态一度让许多观光客大为赞赏,这些特色缺一不可,因为「多样」的地方特色才能让地处偏远的金门占有观光优势。把环境维护好,所得到的效益也提供了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。可惜的是,解严初期如脱缰野马般的建设搞坏了这样的行情,观光学者指出,杀鸡取卵的方式来经营观光,它的必然过程就是:发现↓普及↓饱和↓退潮↓萎缩。但「往者不鉴,来者可追」,因为疼惜金门的环境,我们必须发出诤言,恳求主政者珍惜金门的环境,接纳专家的意见,留给后代子孙一个干净漂亮的金门吧